首页 >> 清风驿站 >>廉政文化 >> 历史上的中原廉吏丨惩贪兴学的御史王应昌
详细内容

历史上的中原廉吏丨惩贪兴学的御史王应昌

来源: 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

王应昌,字亮之,号雪园,河南柘城人,清初御史,历任巡按浙江、安徽、直隶,他一生为官不畏权贵,惩治贪腐,兴办义学,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。

王应昌,于明熹宗天启四年(1624年)中举,初任河北交河县令,他居官严谨,能秉公做事。到任后,他了解到许多皇亲国戚和宦官,依仗权势,在当地大肆掠夺土地,民怨很大。王应昌亲自组织得力下属严格核查,发现该县原有在册土地缺少30顷之多。他不怕得罪官宦势力,对照原册,逐一追索,将社会蛀虫整肃一清。

当地有一张姓大盗聚集数千匪徒,肆意抢掠百姓,无恶不作。王应昌积极整训捕快和民团,率领他们直捣匪盗的巢穴,全部进行剿灭。匪盗清除后,他着手增进民生福祉,革除了火耗捐、以钱赎罪等弊政,重建了交河驿站。经济发展了,王应昌又引导县内士绅出资倡建义学,将县中学子聚集在一起,为他们讲授春秋大义,学子们无不心悦诚服。短短几年时间,辖地被王应昌治理的政通人和、安定有序,赢得了交河百姓的高度赞誉,自发为他立祠纪念。

崇祯癸未十六年考核官吏,王应昌凭借出色的政绩荣获第一,即将调任京城委以重任,但因时局动荡,闯王起义而失去机会。

清朝建立之后,王应昌因为为官清正颇有政声而被录用,封为御史,巡按浙江。他到任后,认真履责,敢于向贪腐势力作斗争。他一方面大力惩治贪官污吏、打击卖官鬻爵的乱法之事,铲除黑恶势力,另一方面大力革除摊丁入户等弊政,积极解救贫困民众,赢得了江浙官场和民间的一致称颂。

在巡按安徽期间,王应昌办了一件大案,他将无为州数十名贪官下到大狱,查没了赃银几万两之多。王应昌用这个案子中查没的银两创建了王文成公书院,著述了《定志论》等书,使当地学子得到了极大的恩惠。

王应昌任御史时,还曾专门整治地方官吏借漕粮之事祸害百姓的乱象。漕运,就是利用水道运输粮食(指的是公粮),通过运河将江南一带的粮食运至北京。漕粮主要供给宫廷消费、百官俸禄、军饷支付等。这一制度曾经为国家统一、粮食稳定、南北经济沟通和商品流通发挥过重要作用,但在经办过程中,从催科征用到督运验收,一般要历经五六个月时间,行路数千里,相关官员也在此过程中大肆中饱私囊,无端增加了百姓负担。王应昌一方面严查贪腐官员,将其绳之以法;另一方面经过调研,上折奏陈弊政,请求改革漕粮运输方式。朝廷感念他的政绩,为示嘉奖,为他晋升一级,准备让他巡按衡南,好为当地除去积弊,使衡南四郡政令通达,不料他却病死在任上,享年五十三岁。

王应昌生平精研心理学,著有《书籍志》等书,流传乡里。他的一生虽然短暂,但他尽职履责、举廉惩贪、兴学除弊的品德与事迹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(柘城县纪委监委 王利萍)

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金盾网络科技 | 管理登录
seo seo